上海:助推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深度融合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 2013/11/19 17:06:18
 



  徐汇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这里科技底蕴深厚,集聚了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交易、转化、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就在这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也来到上海,为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授牌。“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紧紧抓住建立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集聚发展,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科技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在授牌仪式上,甘绍宁对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发展寄予厚望。

  各方共推 集聚服务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发布,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高端服务业之一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背景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发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2012年12月,上海漕河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选择上海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与上海自身的科技发展和知识产权发展实力相关。在集聚发展试验区所在的徐汇区,有着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以及各类注册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如何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推动徐汇区,以及上海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上海建立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集聚试验区的动因。

  “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有着自身的特点,这里产业基础好,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多,已经集聚了一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业务从代理到检索、咨询、评估以及相关法律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上海市徐汇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李侃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建立集聚发展试验区,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实现企业和服务机构的对接,最大限度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地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的能力。

  为此,在建设方案中,上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要明显快于区域整体现代服务产业总体增速。力争到2015年,实现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400亿元,年均增长15%。而其中,更是明确提出,要重点完成构建多元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集聚度;聚焦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创新应用结合度;搭建“知识产权公需服务云”平台,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功能;打造品牌,寻求全球合作机遇和模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公需人才培养力度等重点任务。

  在这个思路下,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生科院技术转移中心(盛知华)、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多参与了政府政策、项目决策等事宜中,为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的发展助力。

  多管齐下 初显成效

  在2013年年初,为推动上海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工作,相关各方就多次聚在一起,为推动试验区相关工作出谋划策。

  2013年1月,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徐汇区人民政府、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共同召开了上海徐汇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集聚发展试验区”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推进协调办公室,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以期共同推进“服务业集聚试验区”知识产权工作。

  随后,围绕服务业集聚试验区推进实施方案的制定,相关方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重点围绕未来3年在“服务业集聚试验区”推进工作过程中的难点、要点,各方走访、调研了上海浦东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初步形成“服务业集聚试验区推进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13年4月24日,各方主要领导以及香港贸发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机构共同就开发区推进实施方案内容以及下阶段知识产权工作重点和方向进行研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方案确定了试验区发展总体目标,细化了6大具体指标,明确了6大类18条工作任务。

  在确定实验区推进机制和方案的同时,一系列有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的举措相继推出。“2012年,徐汇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成立,目前已经吸纳了300余家会员。在协会的推动下,徐汇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同时,徐汇区还开通了‘4000216979知识产权公益服务热线’,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咨询等服务。”李侃向记者介绍。

  谈到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未来,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合伙人王志达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已经进入一个充分发展期,作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我们希望能够营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和优秀人才参与其中,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编辑:白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