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标工作: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重要依托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 2013/11/24 8:30:25
 



 

      2013年3月1日,对于诸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制定的、我国第一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下称《规范》)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颁布后正式实施。7个多月的时间过去,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工作快速推进,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企业专利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其核心是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在近日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是信息化时代促进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桥梁和依托。
      增强企业实力的基础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规范化管理,使我们增强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我们的每一款‘好孩子’童车上,至少有6件专利。”在近日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好孩子公司)副总裁贺新军指着一款款造型时尚、色彩鲜艳、功能多样的婴儿车向记者介绍,“这是根据欧美客户需求自主设计的专利产品,也是好孩子公司实施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后,积极走转型之路,不断创新的成果。”
      已经是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的好孩子公司,从24年前生产第一辆童车至今,历经风雨磨砺,“好孩子”童车成功实现“走出去”,在世界儿童耐用品行业,好孩子公司拥有专利数量第一。通过实施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企业建立健全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专门的人员,还根据市场拓展的需要延伸到了海外,创新能力居业界之首,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资金投入超过年销售收入的4%。在知识产权工作领先的基础上,企业的市场开拓与销量始终站在行业前沿。截至目前,好孩子公司拥有中国专利5393件,其中发明专利189件,实用新型专利1656件。
      “在我国企业的现实需求下,早在2011年下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开始研究谋划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规范管理工作,并于2012年开始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和推行试点工作。从2012年6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开始在北京、河北、浙江、陕西、湖南、江西等6个省市启动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推行实施(下称贯标)试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贯标,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2年开展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工作培训,参与试点的企业达到386家,服务机构达到39家。各参与试点的省市高度重视,配合有序,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制定了本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和举措,取得了实效。
      2012年,在地方政府及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重视下,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下,贯标的试点工作在上述六个试点省市呈现出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态势。在河北,河北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科技厅、发改委等10部门选取54家企业,联合推进《规范》试点工作,持续推动工作进度,及时总结经验,调动试点企业的工作积极性;在浙江,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经信委、科技厅开展试点工作,设立财政专项经费200万元,制订了《浙江省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与服务指南》等文件,通过“两会一班”(即试点启动会、中期会和试点企业培训班)的方式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服务机构主动热情,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和服务流程,得到试点企业高度重视;在陕西,陕西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国资委、中小企业局以及西安和宝鸡两市知识产权局共同推进试点工作,建立了管理机构、评审机构、辅导机构及企业四方联络工作机制。同时,首批试点的北京、江西、湖南等省市的工作也在稳步开展,扎实推进,初步建立了贯标的工作机制,为今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贯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今,参与了贯标试点工作的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已经通过强化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益。浙江宁波海天公司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标准工作体系,有力推动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经济效益的稳健增长。如今,该企业凭借专利优势,年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通过试点工作,以制度保障发明创造的开展,企业才能不断走向成功。”该企业有关负责人认为。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推动下,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纷纷自觉行动起来,各地对贯标也日益重视,积极建立贯标工作机制,成立贯标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及配套措施。其中,14个省市的工作小组由知识产权局主管局长牵头,并积极吸纳了科技厅、国资委、经信委等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9个省市在贯标工作小组下设了办公室,部分省市还设立了专项经费,保障贯标工作的顺利开展。今年,全国累计约1800家企业参与贯标,吸引了更多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参与。
      实施专利战略的支点
      “贯标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专利战略的一个重要支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不断提升,但自身面临的转型升级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如果有一部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将可以尽快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规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
      “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支撑,但在如何做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我们迫切希望能有一个科学的标准。”2011年,本报记者在宁波海天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一位企业负责人如是说。就在这一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根据众多企业的需求,开始着手起草编制《规范》。
      “《规范》是2011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报国家标准委批准,纳入国家标准的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负责人介绍,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幅度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企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主体和基础力量,应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在创新道路上持续发展,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已逐步把知识产权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该负责人谈到,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存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待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待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因此,《规范》的制定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标准化对象,旨在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精神,积极应对当前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有效提高知识产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水平。
      事实上,《规范》是在结合国内标准体系最新进展及国际上标准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经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专家审查等阶段后,在2012年形成的。编制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组织了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和有关专家完成了文本讨论稿,并就其中相关内容向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规范》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2012年9月,《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企业、地方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协会等32家单位近百条意见,经过再次修订完善,形成了《规范》,具备了在格式上更加符合标准的编排规则、语言上更加准确易懂、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等特点。
      2012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召开了《规范》国家标准评审会。参加《规范》审查的专家一致认为,《规范》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融入了科学的管理理念,吸收了地方制定和实施标准的经验,建立了流程化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我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达到了目前国内编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的领先水平,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和地方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提供了全国统一、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相关工作依据。
      打造优势企业的依托
      “贯标是打造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助力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围绕贯标,大力推动相关工作持续深入地进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负责人表示,为实施贯标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5月印发了《关于启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推行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对贯标工作进行了部署。
      “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坚持以标准化管理为主线,着力于《规范》的推广实施,是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负责人表示,贯标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立较为规范的贯标工作体系和市场化的认证服务模式,初步构建满足企业需求的贯标咨询服务体系,着力培养一批业务娴熟的贯标专业人才,认真做好贯标支撑配套工作,重点支持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贯标,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贯标。如果各方面进展顺利的话,到2015年,在全国建立并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机制;培育上千家达标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核心专利、熟练运用专利制度、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贯标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增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管控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熟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的专业人员。
      “发挥地方与中介机构的力量,积极优化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企业建立全面、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当前贯标的重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有关负责人强调,力争通过贯标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性与科学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记者  赵建国)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