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集团科技创新实践

文章来源: 中国企业知识产权网

发布时间: 2015/11/27 13:30:35




 

  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争做国人饮食健康的领路人——中粮集团科技创新实践


  中粮集团与共和国同龄,经过60多年的运营发展,从最初政策性粮油食品贸易公司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世界级大粮商,目前资产超过700亿美元,仓储能力3100万吨,年加工能力8900万吨,年港口中转能力5400万吨,资产和机构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涉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遍布全球的资产和运营网络,将世界1/4以上人口的餐桌与全球的农业食品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中粮集团不仅仅是“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大粮商,更是粮油食品行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在其深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战略要求,始终将研发创新作为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以促进全民营养健康为己任,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为突破,深入开展研发创新工作。


  立足生命科学,致力国人健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及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中国居民营养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人群规模逐年增加,目前约每3个成年人中有1人超重,每5个成年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营养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品质,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中,膳食营养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仅次于遗传因素,而大于医疗因素。因此,如何通过研发创新开发更营养健康的食品,促进全民健康,成为中粮集团研发创新的着眼点。2009年,中粮集团以中央实施“千人计划”和中央企业集中建设未来科技城为契机,组建了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打造国内首家以企业为主体的、针对中国人的营养需求和代谢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实现国人健康诉求的研发中心。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围绕“立足生命科学,致力国人健康”这一宏伟蓝图,开展系列研发创新工作。一方面,针对老百姓一日三餐所需的米面油茶肉糖奶,通过研发创新进一步控制和去除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物质,最大保留和精准强化营养成分,为老百姓提供更安全、更营养、更高品质的基础食品和食品原料,如低/零反式油脂产品、全麦粉及全麦制品等。另一方面,针对国人共性的营养健康问题,通过研发创新进一步加强功能成分的开发与利用,为具有某种健康风险的人群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精准的功能配料、功能食品和保健品,如具有肠道调节功能的乳制品、具有降脂功效的茶品及甾醇、低GI糖及高浓度VE、番茄红素、肽等系列功能配料和保健品。同时,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以人类生命进程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健康问题和代谢机制研究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重点细分人群的个性化产品、营养解决方案和健康管理服务,如亚健康(肥胖、高血糖风险)的判断与营养健康干预方案、移动健康管理服务等。希望通过系列的研发创新工作,为国人奉献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以及饮食营养整体解决方案,引领健康饮食方式,促进国人健康,提高国人寿命。


  打造研发系统,践行科学创新


  研发创新是一项系统且艰巨的工作,需要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筹划、推动、落实。宁高宁董事长在《建系统》一文中指出:“系统就是要把不断重复的事情纳入到专业规范的处理方法中来。……系统定成败。”同样,研发创新系统正是决定研发创新成败的关键,其中,体系是基础,流程是核心,能力是保障。


  在体系方面,中粮集团按照“差异定位、专业成长、互补协同”的原则,初步建立了集团——经营单位——工厂三级研发创新体系,拥有11家国家级科研机构,19家省部级科研机构,并通过双向挂职机制,实现了研发创新体系的二级管控和一体化运营,为集团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和条件基础。


  在流程方面,中粮集团研发创新流程整体上采用门径管理的理念,每道门均明确了该步骤输入是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输出是什么,并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操作层面。研发项目进入研发流程后,需要逐步通过各道门,确保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在此基础上,中粮集团建立了研发创新信息管理系统——PLM系统,实现了研发流程的IT固化。


  在能力方面,横向上,中粮集团建立了基本涵盖米、面、油、茶、肉、糖、奶、葡萄酒等各业务领域的专业研发创新能力;纵向上,中粮集团具备从消费者与市场研究、代谢机理研究与功能成分开发验证,到产品配方设计与感官评价、关键生产技术开发与工艺设计,再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等全链条的专业研发创新能力,为中粮集团科学创新提供了能力保障。其中,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获得了CNAS、CMA、CMAF“三合一”认可认证,将逐渐发挥行业排头兵的作用;在知识管理创新方面,中粮集团蝉联两届中国MAKE奖,并获2015亚洲MAKE奖。


  构建开放生态,集聚全球智慧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封闭,就是落后,就是死亡;而开放创新则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风险、利用最少的资源撬动、集聚和整合最大的外部创新资源,创造出更大价值增值的研发创新成果。中粮集团深刻认识到开放创新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开放创新模式,打造无边界创意平台,拓展全球化研发网络。


  1.无边界创意平台


  好的创意是产品创新成功的前提与前驱。为促进好创意的生成、中粮集团打造了无边界创意平台,无论是集团内部的市场、研发、生产、管理人员,还是集团外部的供应商、经销商、大客户、消费者、高校学生,均可以通过创意征集邮箱Goodidea@cofco.com、创意集市网站http://innofair.cofco.com、手机创意分享App等提交产品、技术及创业创意,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的创意工作坊、创意墙、创意大赛等渠道提交和呈现创意。中粮集团设立了创意奖励基金,建立了创意人积分、抽奖、商业化效益分成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励创意分享。同时,中粮集团建立了创意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创意评估与筛选、创意呈现与实施、再到创意与研发流程以及内部创业流程对接的系统管理。


  2.全球化研发网络


  秉承“开放、平等、互补、共赢”的开放创新理念,中粮集团积极拓展开放式研发创新网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食品工业发酵研究院、加州大学、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普渡大学、康奈尔大学、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丹麦诺维信、新西兰AQ公司等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专业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个人建立研发创新合作关系,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合作研发、人才培养、专利运营等各方面开展深入合作,逐步形成能力互补、价值共享、风险共担、高效动态的开放式研发创新网络,集聚全球智慧和创新资源,加速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研发创新价值的创造。


  探索体制创新,激发创新潜力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潜力


  为充分激发员工的研发创新热情和潜能,中粮集团建立了研发创新人员的长效激励机制。在职业发展方面,中粮集团建立了研发与管理双通道,明确了研发创新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及发展空间,为研发创新人员提供了与管理人员平等的地位及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在薪酬激励方面,中粮集团研究设计了集团创新奖、集团科学技术奖、集团专利奖及科研成果转化效益分成奖等系列奖励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研发创新活动。


  2.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打破官僚体制


  中粮集团研发创新项目整体上采用矩阵管理模式,遵循“纵向管资源,横向管技术”的原则,于2014年2月出台《项目经理负责制暂行管理办法》,试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全权负责研发项目的推动执行,并拥有项目经费决策权和项目成员遴选、评价和奖惩权。目前,中粮集团已在69个项目试行项目经理负责制,53位项目负责人成为授权项目经理。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实施,有效地打破了官僚体制,克服了研发创新中研发、生产、市场、职能等各部门、各环节间的脱节问题,增强了相互间的协同与合作,有利于资源能力的整合与共享,有利于更快速、更精准的相应市场变化。


  3.建立创业机制,点燃创业热情


  为解决“大企业病”即企业活力问题,中粮集团建立了中粮酷点(COFCOOL IDEAS)机制,鼓励和支持员工基于科技创新探索、孵化新业务。酷点项目由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提供最高10万元的预研经费作为启动资金,通过天使投资和A轮投资适时引入内外部投资者,通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动酷点项目成果商业化。为激励内部创业团队,中粮集团允许内部创业团队投资入股。此外,为解除内部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基于宽容失败的原则,中粮集团还为内部创业人员保留职位,允许其随时回归原职。


  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者,并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脉搏,中粮内部创业移动健康团队由来自剑桥、MIT、花旗、阿里等世界名校和知名公司人员组成。移动健康创业团队紧密结合中粮集团业务,基于对互联网+、可穿戴设备、饮食营养、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深入洞察,积极探索移动健康新业务,经过三年的奋斗,创业团队成立中粮数字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在互联网食品、数字化营养、保险健康增值服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未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将联合北京未来科技城,设立大健康产业基金,共同打造众创空间,以中粮创业咖啡厅、中粮大健康项目交易大厅、移动健康体验馆等为载体,并以资本为纽带,撬动、集聚各方资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资金、人才、模式支撑与服务。(小淘)

 


  (编辑:曹晨 实习编辑:石焱)

 
    主办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承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电话:010-8280306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7号新时代大厦(100088)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3 邮箱:zlz@cip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