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政策 > 详情

东莞“一号文”亮点解读 50%为创新提出

发布时间:2014/1/28 9:06:39 来源:《东莞日报》

    《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市委《意见》)以市委“一号文”的形式于上周五发布后,本报即推出了“改革进行时”系列报道,首篇“聚焦市委一号文之莞味浓”见报后,便引起市内外商界、学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不少投资者和分析人士指出,市委《意见》将贯彻中央精神同东莞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很多具有东莞特色的贯彻意见。

    当前,东莞正处于爬坡越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亟需向实践要新尝试,向制度要新设计,向改革要新红利。上述人士也坦言,东莞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重在一个“新”字,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

    本期《新意浓》篇章,市委政研室围绕市委《意见》里凸显的21个亮点内容,尤其是涉及混合经济、科技扶持、“三旧”改造、农村改革、生态管理、文化产业和基层党建等领域的7个亮点,进行解读。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记者分析发现,市委《意见》共涉及330多个改革事项,其中20%正在推进,30%为新近部署,50%为创新提出,绝大部分改革事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发地位。市委《意见》实现了新突破,有针对性地提出很多具有首创精神的重要改革,特别是在混合经济等众多领域进行新尝试、新探索,表明东莞正谋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改革红利再释放,创改革再领跑之势。

    亮点1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放大国资功能 吸纳民资参与

    【文件亮点】

    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在投资项目、项目公司、母公司层面,稳妥吸收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参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探索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开发中吸纳村民资金或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解读】

    《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提出:“鼓励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现实中,我市拥有丰富的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资源,大量民间资本有拓宽投资渠道的急切需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具有现实的条件。近年来,我市通过探索发挥东实公司、路桥总、水投集团等投融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建设,推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民营经济混合发展,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

    为此,市委《意见》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充分激发我市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有利于放大我市国有资本功能,也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今后我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指明了方向。

    【案例】

    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作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我市积极探索发挥东实公司等投融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建设。

    其中,中堂风情岛以“镇——村——企业”合作开发的模式,东实公司、中堂镇政府及相关村按一定的股权比例成立合作开发公司,谋划开发水乡风情区。项目涉及土地统筹、合作开发及旅游开发协议,由东实公司牵头策划并落实水乡风情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发展工作,这样既可以提升集体收益,又能促进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并最终实现一次全部统筹开发土地。

    亮点2

    完善对研发机构扶持机制 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文件亮点】

    构建政产学研资介合作联盟,推进与国内外先进高校的合作,创建高水平有特色、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于一体的校地联合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深化市属事业单位研发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扩大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开展科技成果收益权和资产处置权改革试点,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解读】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省也提出:“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引导一批创新型企业组建研究机构”。

    这次,市委《意见》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目前东莞已经着手开展的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管理运行体制改革相结合,针对其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推动产业孵化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鲜明地指出了以增强运营管理机制灵活性为主线的发展路径。通过构建协同创新机制,集合银行机构、创投机构和科技企业等各类科技服务资源的力量,努力探索一条推动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的新路子,加快推进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案例】

    2009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是由我市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集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工研院还是东莞推动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体制创新的一个试验田,在东莞建立健全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运营以来,工研院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装备,申请各类知识产权100多项;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集中式高端技术服务;通过自主研发成果转化创办了14家企业(其中4家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60余家。

    亮点3

    创新“三旧”改造用地制度 实现土地开发效能最优化

    【文件亮点】

    进一步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创新“三旧”改造用地制度,鼓励成片改造,科学确立“三旧”改造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推动实施“工改工”。

    【解读】

    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三重”建设、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持续高位增长,但在国家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紧缩“地根”的大环境下,土地资源“刚性”需求增大,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据统计,2011年底我市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达到162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43.8%,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后续空间只有23万亩。到2020年全市规划可用的建设用地也仅有16万亩,土地资源紧缺成为制约我市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三旧”改造,盘活存量用地,破解土地瓶颈问题,成为我市的必然选择。

    为此,市委《意见》立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尽快迎来高水平崛起拐点的需求,大力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提出推动“三旧”改造的改革新举措。通过鼓励成片改造,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开发效能最优化;通过科学制定“三旧”改造规划,确立“三旧”改造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实现空间优化策略,这使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实现合理化、科学化和长远化。此外,通过推进改造项目结构性调整,将“工改工”作为承载我市“三重”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从而为我市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土地空间资源保障,推动“三旧”改造工作向常态化纵深发展。

    【案例】

    东城新世博商贸中心区项目是我市“三旧”改造连片开发的典型案例,由政府主导对片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并结合地块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造模式实施改造,万达城市广场项目、卓越商业广场项目以及世博北项目将共同构成新世博商贸中心。

    允许土地置换,科学规划连片用地;多种改造模式并存,实现片区整体改造,这些都是该项目彰显出来的突出特点。据悉,原国香公司地块位于新世博商贸中心区的中间地块位置,不利于整个片区的规划设计,通过国香公司地块与周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置换的方式,解决了片区难以划分的问题,为科学规划连片的用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亮点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流转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文件亮点】

    坚持农民自愿和稳妥推进原则,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改变村组集体已统筹土地零散分租发包现状,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解读】

    省委《意见》提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建设”。这为我市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和特色工作。目前,东莞农业占GDP比重不到1%,农业产业明显滞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传统农业、城郊农业作为我市当前农业的主要形态,由于生产投入不足、产业链条单一、经济体系封闭等缺陷,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难以摆脱产业弱质化的地位。村组集体已统筹土地零散分组发包现状突出,也导致我市农业体系难以从传统农业、城郊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转变。

    为此,根据中央和省委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委《意见》提出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流转的改革措施,意图整合土地经营权,改变土地零散分组发包现状,推动规模经营,这为我市发展都市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发展战略提供土地资源和构建发展基础。

    【案例】

    我市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推动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生产转变。截至2013年11月,全市连片3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农地达11.9万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达120家以上。同时,我市也鼓励和引导各镇街在保障农民收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筹开发农用地,促进集约经营,如中堂镇统筹开发农田保护区耕地1.3万亩。

    亮点5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环保准入倒逼产业升级

    【文件亮点】

    完善城市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强分区生态管理,明确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范围和环境保护要求,制定分类管理的环境政策体系和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各区域组团的开发导向,实施科学、有力的调控,实现开发总量、开发类型、开发收益的综合平衡。运用环保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在不同的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的环保准入政策体系。

    【解读】

    中央《决定》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为此,市委《意见》将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推进分区生态管理、生态建设统筹推进机制和综合管理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功能区管理、环保准入政策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完善主体功能区生态管理制度是一项顶层设计,这对东莞可持续发展有长远利益,将其纳入改革重点领域,表明东莞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开发、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目前,东莞已根据省环保厅有关环保政策法规草拟了关于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通告,配套制订全市锅炉环保准入办法,这是要充分发挥环保准入对转型升级的引导调控作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增量结构优化,从源头上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案例】

    自从2013年水乡经济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来,水乡地区严格环保准入门槛,在引进新项目及对新项目的环保审批上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期介入、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审批联动机制。据统计,2013年,水乡经济区全年共拒批涉水排放大项目11个。

    亮点6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助力东莞城市形象传播

    【文件亮点】

    结合政府资助,运用市场机制和漫博会、印刷展、东盟卫视等现代化国际化平台推动东莞原创作品不断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扶持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境外优秀文化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文化创新。加强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区域文化合作,探索建立跨地区的文化资源共享联动机制。

    【解读】

    省委《意见》提出:“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创新岭南文化艺术走出去形式,增强广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市委《意见》强调要利用漫博会、印刷展、东盟卫视等国家级平台和境外载体,这有利于助推东莞文化产品不断走出去,推进东莞对外宣传和城市形象传播。而针对东莞毗邻港澳的地缘人缘优势和雄厚的外向型经济基础,《意见》还提出要加强与珠三角城市和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则利于助推东莞广电台与兄弟市台电视信号的对等落地、资源共享,促进松山湖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园具体项目的规划建设。通过与港澳台文化交流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本土优秀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比重,实现城市形象宣传与产品服务推广的有机结合,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输出。

    【案例】

    我市文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漫博会”已成为我国最重要动漫产业盛会之一,形成了业界“北杭州,南东莞”的格局。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1261家企业参展和17万观众观展,成为世界第二大、中国第一大的国际印刷技术展。在精品文化创作方面,我市也已有《蝶》等共七台原创音乐剧。

    亮点7

    推进村(社区)党工委设置改革 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文件亮点】

    深入推进村(社区)党工委设置改革,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制度。提升党代表工作室运作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完善党代表接待群众常态化机制。在全市各镇(街)全面试行党代会年会制。抓好“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建“五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统筹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党内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解读】

    省委《意见》提出:“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保持基层治理的基本框架稳定。”

    当前,我市村级党组织既要管理农村党员,又要管理好驻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员,任务繁重。为此,我市提出深入推进村(社区)党工委设置改革,在现有村(社区)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的基础上设立党的工作委员会,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对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的领导。目前,已经在7个镇街开展试点工作,计划2014年上半年全市全面推行。

    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市委《意见》提出完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制度;在全市各镇(街)全面试行党代会年会制;提升党代表工作室运作水平和效益;抓好“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建“五好”社会组织党组织等创新举措。

    【案例】

    2013年9月,我市正式启动村、社区党组织设置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在莞城、虎门、石碣、厚街、黄江、樟木头、桥头等7个镇街开展设置社区党工委试点工作。记者了解到,此次改革有五大亮点:一是在社区一级改设党工委组织;二是依托社区党工委整合党建力量;三是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职能;四是提升社区党工委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五是规范社区党工委运作。而今年1月11日,全市32个镇街589个村、社区全部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有510个村、社区书记兼主任,“一肩挑”比例为86.6%,比换届前大幅提高了69%。(记者 张村城 程永强)


(编辑:朱杉杉)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