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周视点 > 详情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打造市场主体成长“沃土”

发布时间:2022/6/6 12:26:05 来源:光明日报

  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1.58亿户,增长了近1.9倍。

  2013年,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为190项,如今已经减少到27项。

  近五年来,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22.9天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企业生长的“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向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大步迈进。十年来,我国“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不断推进,市场准入大幅放宽,监管机制加快健全,切实为广大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提供了宽松便捷、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无数市场主体茁壮生长、活力迸发,成为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经济基础。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1.58亿户,增长了近1.9倍;其中企业从1300多万户增长到近5000万户,个体工商户从4000万户增长到超1亿户。

  1、推进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从简政放权入手,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放宽市场准入,是释放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所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开启了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此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逐步在全国推开。从注册资本实缴制到认缴登记制,从改革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到精简优化涉企经营许可,商事制度改革成为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近五年来,企业平均开办时间由22.9天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

  “即时办结,当场领取营业执照,真的太方便了。以前,和我们类似的企业最少需要十几个工作日才能办完。”乐活家(山东)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员工王伟说道。自2021年起,按照规定,仅销售预包装食品的企业取消食品经营许可证,改为备案管理,只需在营业执照上备注经营范围即可。“这让我们享受到了‘证照分离’改革带来的实惠,节约了时间成本,就能快速落地开展经营活动。”

  2015年12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此后,“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大幅减少行政审批,过去“办照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得以破解。

  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市场准入是首要环节。近年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不断缩减,重点领域准入门槛放宽。多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让市场准入、准营和退出机制更加通畅高效。今年3月,《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第一次全面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为市场主体平等准入、自由迁移和便捷退出提供了制度保障。该条例实施首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9.3%。

  与此同时,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也持续缩减,外资投资更加便利。2013年,中国推出的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为190项,如今已经减少到27项。“在中国这么多年,我们见证了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们自身也大受裨益。”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感慨道,“现在,药品审批流程更简化,知识产权保护取得巨大进步,中国的营商环境比以往更加开放、透明和可预测。”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主体数量迅速增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累计超9000万户。从2012年到2021年,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从44.1万户增长到66.4万户,增幅超过50%。

  2、完善监管体制 打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好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将为企业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推进,监管重点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这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随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全国范围推开,不仅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过多干预,也让市场监管更加规范、公正和高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让“互联网+”监管执法成为重要监管手段,监管执法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健全遏制乱收费乱罚款长效机制,加强反垄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惩处违法违规行为……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集中曝光一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4月,部署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执法行动。“铁腕”监管执法,保障了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截至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将700多个市场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初步建立,电子商务法、疫苗管理法等一批法律从无到有,填补了重要领域制度空白。“公开、公平、公正是市场活动的生命线和活力源。坚持依法行政、公正监管,加快推动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和统一,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章政说。

  2020年1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各地方各部门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

  全面建成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建立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近年来,信用监管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9月,《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印发,为符合条件的失信企业消除不良影响,体现了放管结合、宽严相济的信用监管原则。今年2月,《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印发,根据信用风险状况对企业实施分类,进一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监管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不断落地,成为打造公开透明、公平高效的市场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

  3、强化惠企举措 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始终在路上。解决好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是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内外部多重压力,各部门采取一系列助企惠企举措,优化相关服务,切实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公司多年经营倾注了很多心血,积累了很多业务资源,注销意味着一切清零,而歇业制度的出台让我们有了新的选择。”襄阳鑫奇成商贸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广田说。李广田的公司由于经营遇到困难,近日,他办理了企业“歇业备案”登记,准备暂时休整。

  《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首设的歇业制度,为短期出现经营问题的企业设置了“缓冲区”,降低企业维持成本,让有经营意愿的市场主体“停机保号”,以便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这一政策的出台给不少遇到困难的市场主体及时注入了一剂“稳心针”。

  放水养鱼,水深则鱼悦。近年来,减税降费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至2020年,我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7.6万亿元;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今年出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红利将助力企业减负前行。

  “以前开设公司或事项变更,要提交验资报告、租赁合同、房产证明等十来份材料,跑来跑去、改来改去,十天半月也办不下来。现在,在网上一表填报,一份纸质材料都不用提交,申请材料也大幅减少。”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和规划部部长刘俊峰说。

  随着各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不少相关服务通过“一窗通”“一网通”,实现全程网办,政务服务质量和便利化水平的提升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不少地方已实现了办事只进一扇门、只到一个窗、只填一张表、最多跑一次,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打烊”。同时,随着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完善,一次身份验证和信息采集,公安、税务、社保、银行等多个部门即可共享信息,无须重复提交材料。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多项政策举措的出台,让帮扶更有力度,服务更有温度,精心的呵护让市场主体“青山常在”。今年3月,《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将“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强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力行简政之道,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为我国未来营商环境的建设明确了方向。(记者 鲁元珍)



(编辑:侯岭)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